第111章 艰难的选择
片尾字幕滚动时,卢米埃尔大厅响起近八分钟的掌声!
这一消息,迅速引爆电影节。
截至目前,已经放映的竞赛片,这是唯一一部获得八分钟掌声的片子!
次日,清晨。
戛纳电影节官方场刊《银幕》以醒目的标题刊发头条文章。
【《小偷家族》:一则充满隐喻的东方寓言,直击人性深渊】
除了头条文章,还有多位重量级影评人发表了专栏文章。
法国《电影手册》主编让·米歇尔·付东写道。
“没有廉价的煽情,没有符号的堆砌,结尾双线并行的蒙太奇,让人直面人性,残酷的真相如同冰川下的暗流,冰冷又刺骨。”
评委会主席大卫·林奇在首映礼后接受记者采访时,盛赞《小偷家族》。
“沈良对家庭伦理的结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,那些看似闲笔的镜子、晾衣架、合照,构筑起了一套惊人的隐喻系统。”
在场刊末尾的评分环节,十几位影评人纷纷打出高分。
综合评分高达3.3分!
这是迄今为止的最高分!
《解放报》同样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文章。
【一滴泪震颤戛纳海岸】
与此同时,各大门户网站的小编,远赴戛纳的记者们,全部加班加点。
或原创,或海外搬运,或洗稿。
很快。
一篇篇文章,火热出炉,迅速登上专题头条、网站首页。
【戛纳场刊3.3分领跑!《小偷家族》首映引爆国际影坛!】
【沈良处女长片震撼戛纳,龚丽‘一滴泪’封神演技,成影后大热人选!】
【华夏电影新标杆!《小偷家族》首映获八分钟掌声致敬】
【东西方影评人齐赞!《小偷家族》被评“解构现代社会的温柔手术刀”】
【龚丽审讯室27秒特写封神,法媒:堪比《黑暗中的舞者》的灵魂震颤】
【家庭伦理与时代困局的对撞,日媒盛赞:《小偷家族》是新千年的《活着》】
【……】
看着那一篇篇新鲜出炉的报道,北电校园又一次沸腾。
沈良是谁?
师哥!
在校生的师哥!
师哥拍了一部引爆戛纳电影节的片子,虽然跟他们关系不大,但出了学校大门,那就不一样了。
就像我跟马芸同桌吃过饭一样,哪怕没什么关系,有了这份交集,也是与有荣焉。
程好更是高强度网上冲浪。
整整刷了一夜的门户网站、论坛。
哪怕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,也是一点都不困。
反而有一种容光焕发的美。
上班遇到同事,各种恭喜、祝贺声,更是不绝于耳。
连院长、副院长都当面夸了好几句。
看到一部华语电影广受国内外盛赞,大家心里就是高兴!
这是什么?
这是发自内心的,朴素的民族情感!
……
周日下午。
电影节开幕前的热门影片《钢琴师》也在卢米埃尔大厅举办了首映礼。
放映结束时,卢米埃尔大厅虽然也响起了掌声,但远没有《小偷家族》那么热烈。
隔天的场刊评分,《钢琴师》的评分只有2.5分。
(PS:2.5是当年的真实评分,不是胡编)
不少专业、资深的影评人更是在场刊内页,直接开喷。
“作为一部记录二战犹太人苦难的电影,论深度,它远不如《辛德勒名单》,作为一部音乐电影,它又没有《海上钢琴师》的壮阔。”
“差评!导演波兰斯基不过是简单的自我重复!”
“情节结构如教科书般严谨,完美没有艺术冒险精神,又一部二战创伤电影的标准化复刻。”
“……”
因为《钢琴师》的首映,《小偷家族》的场刊评分反而又涨了一截。
从3.3分涨到了3.4分,追平了去年最高分的《刷车》。
“宝宝,你太厉害了!”
是夜,高媛媛手里握着当天的场刊,抱着沈良的脑袋,猛猛亲。
“第一诶,第一名,哈哈!”
“你肯定能拿大奖!”
“宝宝。”
看见沈良一点也不激动,高媛媛惊讶道。
“你怎么一点都不激动啊?”
“场刊评分又不是评委评分。”沈良耸了耸肩:“前年的《花样年华》3.2分,不是照样输给了2.5分《黑暗中的舞者》。”
“去年不就是最高分拿的奖吗?”
高媛媛抱着沈良,鼓励道。
“还有97年的金棕榈影片《樱桃的滋味》,也是当年的最高分。”
“嗯。”
沈良笑吟吟的捏了捏她的鼻头。
虽然脸上笑着,但他心里却不是很乐观。
场刊只是影评人的评分罢了,历史上不乏高分落选的案例。
2018年戛纳金棕榈影片是《小偷家族》,它的场刊评分是3.2。
放在一众金棕榈获奖作品中,3.2的评分其实已经不低了。
但。
当年的场刊最高分却不是它。
而是场刊评分3.8分的韩国电影《燃烧》。
3.8分!
有史以来的场刊最高分!
刷新历史记录却颗粒无收。
其实,沈良的心态如此平和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
他的预期并不高。
不一定非要金棕榈,能拿第二、第三大奖,也不是不能接受。
毕竟,《钢琴师》太政治正确了。
这边。
沈良还在降低预期,那边,国内的网友、影评人、记者们,已经半场开起了香槟。
瞧瞧。
场刊评分第一!
影评人盛赞!
媒体吹捧!
评审团主席欣赏!
踏马的。
这还不夺金?
再过几天,国内第二座金棕榈电影就要来啦!
一些门户网站已经提前‘写好’了喜报的稿子,搜虎、新琅连更换首页横幅的代码都准备好了。
一旦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,横幅、喜报立刻拉起来!
接下来几天,关于《小偷家族》的讨论持续火热,不少法国媒体都把它列入了金棕榈奖的最大热门。
然而。
在电影节闭幕式前一天,戛纳电影宫三楼会议室里的气氛却跟菜市场一样。
吵吵闹闹,一点都不消停。
望着各执一词的众人,评审团主席大卫·林奇敲了敲咖啡杯。
“诸位,经过十天的激烈讨论,是时候做出最终决定了。”
“现在,请各位最后一次陈述立场,投票前请说明理由。”
接着,他目光一转,投向同为华人的杨子琼。
“杨,要不你先来?”
“OK。”
杨子琼虽然被‘提前公关’过,但《小偷家族》在电影节上的表现却给了她底气。
只见她语气坚定道。
“我还是支持《小偷家族》。”
“这部电影用克制的镜头语言撕开了人性的伪装。”
“尤其是龚丽在审讯室的那场戏,每一帧都让我颤栗,当她说出那句‘生下孩子就能当妈吗’,我仿佛看到了东亚社会无数被忽视的弱势群体。”
“这种对家庭伦理的结构,超越了国界和文化。”
“附议。”
话音刚落,法国导演克劳德·米勒摘下眼镜,一边擦拭,一边慢条斯理道。
“小偷家族在温情和残酷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,有些人总说法国电影死了。”
“但看到这样的年轻人,我却认为法国电影没有死。”
“只要新浪潮的精神依旧在延续,不论拍出电影的导演是来自哪个国家,法国电影就不会死!”
“而这,也是戛纳存在的意义,不是吗?”
“呵呵。”
美国演员莎朗·斯通冷笑一声。
“得了吧,克劳德,《钢琴师》才是真正的杰作,波兰斯基用冷峻的镜头记录了犹太人的苦难。”
“这是对历史的反思,追溯。”
“《钢琴师》对战争创伤的刻画,远不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能比拟的!”
“我投《钢琴师》!”
“同意。”
丹麦导演比利·奥古斯塔摩挲着手中的签字笔,语气沉重道。
“家庭伦理再动人,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,放在历史的维度上,它,不值一提。”
“《钢琴师》作为一部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,我想,即使过去一百年,它仍然会收获赞誉。”
“荒谬!”
另外一位评委巴西导演瓦尔特·萨勒斯粗暴地打断了比利的讲话。
“难道我们要为了政治正确而背叛艺术吗?”
“影评人用脚投票的结果还不够说明问题?”
“2.5分和3.4分,该选谁?”
“这需要讨论吗?”
“瓦尔特,我理解你的愤怒。”
智利导演拉乌尔·瑞斯翻动着桌上的文件,幽幽道。
“但,《钢琴师》的立意确实更胜一筹。”
“钢琴师不仅是一个人的流亡史,更是一个民族的苦难血泪史,它值得一座金棕榈。”
此刻,《小偷家族》和《钢琴师》的票型来到了3比3。
“我个人更喜欢《小偷家族》。”
印尼演员克里斯丁·哈基姆面色沉重道。
“《小偷家族》里的母亲,让我想起了雅加达贫民窟里的那些人。”
“莎朗,你们当然可以坐在比弗利山庄里谈论犹太人的苦难。”
“但沈良拍的那些却是我们‘看不见的群体’。”
“所以,我投《小偷家族》!”
听到这话,莎朗斯通狠狠地瞪了克里斯丁一眼。
可恶的老女人!
她记下这笔账了!
一旁,大卫·林奇没管这点小小的争议,而是将目光投向最后一位评委。
法国导演雷吉斯·瓦尼埃。
“我认为《钢琴师》更加厚重,对于历史、苦难的审视,才是金棕榈该有的重量。”
随着雷吉斯的发言结束,票型来到了4比4。
全场只剩下大卫·林奇一个人没有投票,众人不由将视线聚集到了他身上。
“主席先生,你的意思呢?”
莎朗·斯通用手指轻轻地叩着桌面。
“我吗?”
大卫林奇微笑道。
“从我个人的感官来看,我更偏向《小偷家族》,但在《钢琴师》里,我看到了一个电影人对历史的思考。”
“所以,我……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