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首页 > 华娱2001:叫我导演! > 第34章 双响炮

《华娱2001:叫我导演!》第34章 双响炮

作者:朝天乐 / 最近更新:2025-03-25
  第34章 双响炮

  《场刊》:强烈推荐短片《刷车》,1:1画幅开局,令人惊艳!
  ……

  随着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,导演利用两次开缩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、抉择。

  画幅的变化令情绪有了具象的表现,同时也带来了极强的戏剧张力!
  创新,永远是电影人的追求!

  我,斯特凡诺·卡萨,实名打出满分(4星)评价!

  ……

  《场刊》是电影节的内部发行刊物,三大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场刊,它的作用跟日报类似。

  一半是影片介绍、评论,另一半是各种广告。

  《场刊》里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最后一页的场刊评分。

  这个评分有专门的小型评审团进行打分,从一X到四星,一共有五个档次。

  评审团成员通常由十几位影评人组成,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媒体。

  最后,根据所有评分,算出一个综合评分。

  《刷车》首映次日。

  《场刊》打出了3.2的高分评价。

  5月15日,《场刊》修正了评分。

  《刷车》的分数不退反进,综合评分高达3.4分,这是今年戛纳《场刊》的最高分!

  短片第一!

  即使跟长片比较,3.4也是最高分。

  同日。

  国内也传来了好消息。

  第八届大学生电影节在燕京落下帷幕。

  在大学生录像作品单元中,《刷车》一举囊括【最佳影片】、【最佳导演】、【最佳创意】、【最佳摄影】、【最佳编剧】五项大奖!
  与此同时。

  中华网娱乐板块的小编杨涛也收到戛纳前线传回的消息,而后,他连忙找到主编。

  “老大,南都的窦婉茹传回消息,北电的那个学生沈良,他拍的短片轰动戛纳!”

  “就是大学生电影节独揽五座大奖的沈良?”

  “对,就是他,《刷车》的场刊评分高达3.4,现场好评如潮,窦婉茹采访了好几位资深影评人,他们都认为《刷车》能拿金棕榈!”

  “稿子呢?”水主编追问道:“什么时候能传回来?”

  “已经传回来了。”

  杨涛如实道:“我马上就传你。”

  “好,尽快。”

  水主编点头道:“对了,发的时候记得关注新琅、搜虎,他们要是敢转载我们的报道,那就告他们!”

  新世纪之初,最风光的门户网站不是新琅、搜虎、网谊,而是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。

  纳斯达克第一只中概股!

  股价一度高达220美元!

  虽然此时的中华网股价已经跌至3美元左右,但账面上仍然躺着3亿多美金。

  财大气粗的中华网不仅派了专人赶赴戛纳,还跟《南方都市报》、《燕京青年报》、《南方周末》等媒体达成深度合作。

  他们的稿子只会独家专供中华网。

  很快。

  《青年导演沈良奇袭戛纳》的新闻稿就登上了中华网‘戛纳电影节’专题页面。

  互联网时代,信息的传播以秒计算。

  沈良名震戛纳的消息,飞速传入北电,接着是中戏。

  看到新闻之后,老何一整天都是笑眯眯的。

  高兴啊。

  《场刊》评分虽然不代表短片评审团的意见,但场刊的评审员都来自《正片》、《视与听》、《电影手册》、《时代》这种级别的权威媒体。

  大部分情况下,《场刊》高分电影都不会空手而归。   
  何况,《刷车》对画幅的探索,不值得一座短片金棕榈吗?
  应该稳了吧?
  北电内部,不止老何高兴,摄影系的老师都很乐呵,特别是教过97级的老师们。

  名师出高徒的说法,古来有之。

  反过来,高徒那也可以衬托老师。

  脸上有光,评选有望,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高兴的?

  中戏那一边,表演系的老师们听说沈良大闹戛纳的事,心情也不差。

  北电出了个好导演,那是好事啊!

  虽说99级表演班的陈思成错失《法官妈妈》男一号,但那不重要。

  《刷车》的男主角是谁?
  96级秦浩!
  沈良的女友是谁?
  97级程好。

  筹建《法官妈妈》,沈良是怎么做的?

  亲自来中戏!
  凭这三件事,还不能证明沈良是自己人?
  如果沈良没选他们中戏学生,那不是沈良的问题,而是学生不给力,老师教的不够好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戛纳。

  距离闭幕式的日子越来越近,戛纳短片单元的评委们也在紧锣密鼓地选片、投票。

  闭幕倒数第三天,五位短片评委齐聚一堂。

  今年短片单元的评审团主席是一位叫埃里克·宗卡的法国导演,98年,他凭借影片《天使的梦幻生活》入围过金棕榈。

  邀请曾经的获奖者、提名者担任评委,向来是三大电影节选择评审团成员的惯例之一。

  “各位,投票吧。”

  埃里克·宗卡望着眼前的几人。

  “继续争执,永远没有答案,我提议,现在就开启投票环节!”

  “赞同!”

  去年斩获戛纳评审团奖的伊朗新浪潮电影人,女导演莎米拉第一时间响应。

  “我投给《刷车》,这部短片的贡献绝对值得一座金棕榈!”

  她的话刚刚说完,意大利女演员布鲁尼·泰德斯基当即反对。

  “我认为《豆饼》更胜一筹。”

  看到两人又要掐起来,埃里克·宗卡不由暗自头疼。

  就是因为她们俩,短片金棕榈的评选才迟迟没有落定。

  “林恩,你呢?”

  接着,埃里克将目光投向另外一位女导演,对方是96年戛纳短片金棕榈的获得者,苏格兰导演林恩·拉姆塞。

  “我投《刷车》一票。”

  “好,现在是2票对1票。”

  埃里克微微一笑,看向最后一位评委,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礼德。

  “潘,你更倾向于谁?”

  “当然是《刷车》!”

  “好,现在是3票对1票。”

  埃里克重新看向布鲁尼·泰德斯基,面带微笑道。

  “布鲁尼,即使我投《豆饼》,也无法改变结果。”

  “所以,你投谁?”布鲁尼直接问道。

  “我跟他们一样。”

  “《豆饼》虽然也很优秀,但不论是创新性,还是故事,《刷车》都更胜一筹。”

  埃里克微微一笑,明眼人都知道《刷车》比《豆饼》更好,前提是抛弃一些ZZ观念。

  “最后,《刷车》的导演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,电影界需要这样的新人!”

  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