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首页 > 华娱2001:叫我导演! > 第11章 豆里找

《华娱2001:叫我导演!》第11章 豆里找

作者:朝天乐 / 最近更新:2025-03-25
  第11章 豆里找

  又是一个凌晨两点半。

  此时的沈良哪还有半分白天的活力?
  掏钥匙都是迷迷糊糊,连续插错两回,这才捣进钥匙孔。

  咔哒。

  打开房门,看到屋内亮着灯,沈良耷拉着的眼皮不由抬了几分。

  “你回来啦?”

  听到门口的动静,程好从沙发上爬了起来,而后揉了揉惺忪的睡眼。

  “我去给你下碗面。”

  穿上拖鞋,看到沈良还楞着,程好轻笑。

  “别呆了,你先去洗个澡,洗好正好吃面。”

  “嗯。”

  沈良摸了摸肚子,还真有点饿了。

  下回拍戏,他一定要找一个靠谱的制片人!
  老何一点都不靠谱!
  咳咳。

  好吧,老何其实挺靠谱,主要是沈良自己把活揽过来了。

  《刷车》前期筹备那么顺,多亏了老何。

  后面的现场统筹、棚内搭景、美术对接、现场剪辑、拍摄计划等等事务,哪还好意思继续麻烦老何。

  时间紧,任务重,沈良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找人。

  退一步说,与其找那种半生不熟的生瓜蛋子,不如苦一苦自己,担起这二十多人的小剧组。

  反正他是龙族。

  姓敖,名夜。

  二十出头,当打之年,正是熬夜的年纪!
  洗澡的时候,沈良还在想制片人的事。

  从哪薅一个靠谱的制片人过来呢?

  一部电影从立项到拍摄,再到上映、发行,中间的环节太多,小到器材租赁、现场统筹,大到预算管控、拉投资、报批过审,以及后续的发行。

  那么多事,沈良纵使有三头六臂,一个人也忙不过来。

  这时候,制片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。

  一个优秀的制片人,足以解决导演七八成的烦恼。

  沈良从业多年,合作过的优秀制片人当然不少。

  随便举个例子,比如《流浪地球》的执行制片龚戈尔。

  他也是科班出身,北电公共管理系99级毕业,但龚戈尔早期有点不务正业,07年还跑去参加过《快男》。

  然后被苏醒压了三头,只拿到长安赛区第四。

  后来,他还干过影视配乐、配音。

  龚戈尔一度是胡戈的御用配音演员。

  不是演员胡戈,而是那个创作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的胡戈。

  再之后,他又干了演员,在《同桌的你》剧组遇到了郭凡。

  郭大忽悠把他忽悠成了制片人。

  不干不知道,一干吓一跳。

  偌大的剧组竟然被龚戈尔打理的井井有条。

  不过。

  龚戈尔现在还不太‘成熟’,玩心太重。

  又想了半天,沈良也没想出合适的人选。

  那些人,要么时间不对,要么太大牌,要么不熟悉。

  直到洗完澡,看见面碗里的豆角,沈良的脑海里倏地响起一句话。

  ‘谁说这豆老啊?这豆太棒了!’

  “有了!”

  “什么有了?”

  突然听到沈良来了这么一句,程好懵了。

  “没什么。”

  沈良拿起筷子道:“我这段时间不是太忙嘛,就想着找个制片人,刚才想到找谁了。”

  “谁?”

  程好单手捧腮的看着沈良,好奇道。   
  “陶坤,我们学校90级公管系的师哥。”

  后世,沈良跟陶坤在《风声》剧组合作过,虽然两人只合作过一次,但对方给他留下的印象却很深。

  做事很细心。

  每天最晚走,最早到。

  他在圈内的口碑也不错,颇受程国富的重用,日后是工夫影业的总经理。

  黄三石自编自导自演的三部电视剧,全是陶坤担任制片。

  要不是看到碗里的豆角,沈良一时间还真想不起这个坤坤。

  少顷,程好反应过来。

  “不对啊,《刷车》都开拍了,你还找制片人?”

  “不是给《刷车》找。”

  沈良嗦了一口面:“是以后,以后要是拍电影,不找个制片人,我哪忙得过来。”

  程好呆了数秒,惊讶道。

  “你已经有拍长片的计划了?”

  “有了,不过,暂时只是个腹稿。”沈良又喝了口肉汤暖了暖胃:“具体得等《刷车》拍完再说。”

  “啥题材?”

  “唔,一个关于小偷的故事。”

  “小偷?”

  程好露出一个既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的表情。

  “你这是不走国内上映,专走国外电影节?”

  都是圈内人,什么题材能拍,什么题材不能拍,大家都门清,01年,恰逢申奥、入世谈判的关键期。

  跟‘偷窃’挂钩的题材,怎么看都不像能公映的样子。

  “到时候再看吧。”

  程好想到的,沈良当然早就想到了。

  “我这个‘小偷’跟普通的小偷不一样,也许能过审。”

  “没过审也没事。”

  程好嘻嘻一笑:“大不了走国外路线,就跟你们学校的师哥一样,对了,王晓帅那部《十七岁的单车》拿奖了!”

  “结果已经出了吗?”

  最近几天,沈良忙得昏天暗地,压根没空关注外界的消息。

  “出了。”

  程好指了一下书房:“网上已经有新闻了,新琅网报道,他拿了评审团大奖,跟去年的《我的父亲母亲》一样。”

  “那他完了。”

  “呃?”程好不解道:“拿奖是好事啊,怎么就完了。”

  沈良嗦完最后一口面,拍了拍肚子。

  “还是你下的面好吃,完了是因为他这片子没送审就去参展。”

  “那也不至于完了吧?”

  程好道:“评审团大奖是柏林仅次于金熊的大奖,很有分量啊,而且这部电影在校内展映的时候,我们都看了,没什么敏感的地方。”

  “换做其他时间可能没事。”

  沈良一边收拾碗筷,一边说道:“现在是申奥关键期,像这种展示城乡二元割裂,城市化阵痛的片子,不拿奖还好,拿了奖,关注度高,反而是坏事。”

  “我来吧。”

  程好从沈良手上拿过碗筷:“那照你这么说,你的那部长片,不是铁定不能公映了?”

  “大概率吧。”

  沈良计划中的第一部长片就是为了冲奖。

  文艺片,公不公映,影响没那么大。

  而且,文艺片和商业片的赚钱逻辑也不一样,相比于投资规模更大的商业片,文艺片挣钱的关键在于电影节奖金,以及国内外版权发行。

  贾科长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  DV拍摄,投资二三十万的《小武》,只靠卖版权就卖了好几百万。

  投资几百万的《三峡好人》,依靠金狮奖的光环,海外发行收入几千万。

  就这收入比,吊打国内同期发行的大部分商业片!
  (本章完)